义乌人才市场的“”招工难“”和“”找工作难“”
作者:admin 日期:2017-02-14 浏览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以来义乌人力资源市场每天都吸引数千名求职者应聘。然而,供需两旺的人才市场背后,仍然存在求职、招工两头难的情况:一方面,不少求职者频繁参加招工,却找不到满意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尽管提高了工资待遇,却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员工。

   省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认为,两难现象是诸多因素叠加而成的,有求职者自身因素,也有用人单位的原因。他说:“一方面,找工作难,实际上是体面就业难、满意就业难,很多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不甘心低质量就业,在择业过程中自身定位过高,而实际能力又偏低,导致不少求职者‘高不成低难就’。说白了,其实就是他没有‘金刚钻’,所以揽不到‘瓷器活’。另一方面,招工难,也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是大企业不愁招人,中小企业容易陷入招聘难的困局,这与其知名度不高、品牌建设意识薄弱、所提供的工资福利有限等因素有关。你在这招聘现场走一圈就能看到,很多求职者往往是去不了大企业才无奈‘下嫁’到中小企业的。”“不过,对同一个企业来说,原因也各有不同,一般是‘普工’易招、‘高工’难求,特别是技术研发型、生产骨干、高技能人才‘一才难求’,因为这些令人向往的高待遇岗位,对于不少缺乏工作经历或实践能力的求职者来说,门槛显然有些过高。”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种两难的难题呢?太原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袁群芳表示,一些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依然停留在过去那种重脑力、轻体力,重国企、轻私企的阶段,这必然会导致就业难。他建议广大求职者:“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固然是传统的‘好工作’,但其吸纳人数十分有限,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早已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因此,求职者应合理设定期望值,理性选择就业,从中小企业入手,从基础岗位做起,就能避免出现‘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