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路过正觉公司就看到很多的车辆进进出出,有一些义工在维持秩序,又到了正觉公园最热闹的时候,腊八节义乌正觉寺施腊八粥。当到了义乌人才市场的时候已经看到有一堆人在义乌人才市场的门口在发放免费的腊八粥,据说干净卫生整洁而且好喝。
正觉禅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0年),坐落在稠江街道杨村贾样山之源。由龚善信士率众捐资修建。寺院门前既是旧义乌县城的官道,因寺院与义乌县城关相距八里,民间称八里殿(后称正觉庵),至清康熙、乾隆之时,已成一方名刹,寺院规模宏伟,殿宇齐整,钟声能传数里,四周居民作息以此为候。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太平军到义乌经本寺院时佛像被毁,后重建。解放初,佛像又在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寺院被彻底拆除,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3年,各善男信女发心重建正觉禅寺,寺院逐步形成完整布局,并初具规模。2000年3月,按照义乌市委、市政府城区扩建的总体规划,正觉禅寺决定拆迁,并于当年九月拆除旧址寺院,于2002年3月重择宝地于稠江街道新科路与正觉路交界处,破土重建。2004年9月,圆通宝殿修建工程即圆满完成。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起源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源自上古时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习俗,由于其主旨与春节相通,时间又与春节临近,故而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腊八节,俗称“腊八” ,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在义乌人才市场待久了,想到腊八节就是每年的正觉寺的义工善男信女会在这一天准时的过来发放腊八粥,2020的农历春节就为期不远了。

